從Inside-Out、Outside-In、Nature三個角度發展量體型式
A. Outside-In :根據風土建築樣式,配合周邊量體高度,發展豬主要量體形式
B. Inside-Out :根據內部機能與空間環境營造,取決不同空間之開放程度,以及兩邊之輕架構
C. Nature:根據環境分析,選擇開口位置及開窗方式
設計者:顏許婷
STAGE PARK
西門町劇場公園
指導老師:許伯元
台灣目前的表演團體多達6000多個,每年約有200到300團成立,但能夠存活下來並維持運作的卻只有10%。近年政府興建許多大型表演藝術場館,例如台中歌劇院、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台灣戲曲中心等,希望培養更多群眾來觀賞表演藝術活動。然而事實上,台灣的表藝團體是以中小型居多,對於剛起步的中小型團體而言,多數沒有足夠的資金與穩定的觀眾量,也就難以租借擁有較好設備與空間的大型表演場。
根據台北市文化局資料顯示,台北市有1597個表演藝術團體,其中第二多的戲劇類有443個 ,而台北市文化局統計的表演空間約有83個,其中500席以下場地有53個,但500席以下且可作戲劇表演使用之場地僅有20個。其他未收錄在內之表演空間約38個,其中設備與場地可作戲劇表演使用的可能不到5個。
現今真正該做的是打造適合中小團體發展的環境,不是國家三場館,而是中小型場地。
我希望能打造一個適合中小型表演藝術團體的表演場地,解決專業場地不足的問題,規劃數個黑盒子劇場(Black Box),可舉辦較非正式、實驗性質的戲劇演出及其他不同形式的表演活動。
基地選在西門町的台北市電影主題公園,緊鄰電影街與美國街,為台北市後街文化的代表場所。西門町具有交通便捷、有大量年輕族群活動、時常有街頭表演等特性,未來也可吸引更多年輕人作為目標客群。因此適合在這裡演出的表演類型,也會是較「非正式」的演出,像是具有實驗性質、社會批判、發展中的表演,甚至能與觀眾產生互動,而非像是歌劇魅影、 雲門等正式的演出。
在表演場之外,將規劃商業空間與戶外劇場,滿足不同的活動使用需求,也提供觀眾進場前及散場後可停留的地方。除了電影公園外,基地上的古蹟與周圍的廢墟(台北戲院)也會一併改造,藉由劇場的設置解決基地一些空間被閒置及荒廢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