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Inside-Out、Outside-In、Nature三個角度發展量體型式
A. Outside-In :根據風土建築樣式,配合周邊量體高度,發展豬主要量體形式
B. Inside-Out :根據內部機能與空間環境營造,取決不同空間之開放程度,以及兩邊之輕架構
C. Nature:根據環境分析,選擇開口位置及開窗方式
設計者:顏許婷
STAGE PARK
西門町劇場公園
指導老師:許伯元
我的設計目標是針對台灣的小型、剛起步的的表演藝術團體,設計劇場空間與一些商業活動規劃,並改善電影公園的現況。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各項藝文建設,蓋了不少大型又專業的表演場地,這些殿堂式的場地、高額的場租,然而台灣的表演藝術團體大多屬於中小型,正在發展中或剛起步,通常無力負擔場租,也沒有足夠的觀眾。



台灣的表演藝術團體總數超過6000個,但一般人講得出名字的不多,每年有兩三百團成立,多數的規模都很小,仰賴政府的補助,但最後存活下來的僅大約剩10%。發展最好的台北市總計有1597個表演藝術團體,其中戲劇類的團就佔了443個。台北市的表演空間有83個,500席以下規模較小的場地僅有53個,而可作為劇場空間使用的場地只有20個,加上未收錄在資料內的劇場空間總共僅有24個,數量不足之外,適合戲劇演出的場地甚至更少。

劇團發展困境
台灣現在需要的是中小型的場地。



近年來政府開始在各地舉辦一些活動,參考國外知名的亞維儂藝術節,台北市在2008年開始每年7、8月都會舉辦台北藝穗節,這是一個較大且較成熟的活動,由政府找場地,讓想要做演出的劇團來報名就可以進行演出,不需要負擔什麼場租,增加自己的曝光度,與其他創作者交流。每年大約30多個場地,總共有國內外100多組團隊,進駐劇場、藝文空間像是咖啡廳與其他,進行500多場演出,也希望這活動帶動當地的文化觀光活動。
在亞維儂藝術節,任何地方都可以有表演,你走進咖啡廳,後面可能就是一個黑盒子,或是在廣場或街道上都可以看到,表演不一定要在正式的空間才能演出,也有更多與觀眾互動的機會。

訪談重點節錄
為了了解劇場界的發展狀況,我也訪問了三組團體。
正式劇場與藝文空間的差異:黑盒子劇場室內沒有柱子。藝文空間裝卸貨、進出口不好用、高度不夠。
小型劇場的定義:200、300人以下,大多是100人。
小型場地優點:觀眾與表演者距離近,戲劇張力強,互動性好。
合適的觀眾量:50個,票房上壓力也沒那麼大。
合適的場地形式:黑盒子、藝文空間、戶外劇場等。
台北藝穗節的問題:無障礙設施少,合作場地少、不好找。
黑盒子劇場是什麼?
相比於常見的鏡框式、伸展式舞台,黑盒子是自由度最高的劇場形式,裡面都是黑色的用來凸顯演員,觀眾席是活動式的,可依照演出需求安排,通常是300席以下的小型場地,在這裡進行的演出都是比較非正式、實驗性質高、發展中的作品,與觀眾的互動性高,因此最適合小劇團使用。



基地分析
我的基地是電影公園還有台北戲院,位於武昌街二段,也就是所謂的電影街的末端,西門町的邊陲,知道的人並不多,從西門捷運站徒步大約是700公尺,9分鐘,電影公園與旁邊的美國街也造就了台北市後街文化的活動,所以你會在這看到一些噴漆塗鴉的牆面。基地總面積大約是8000平方米,目前是公園用地跟第四種商業區。


電影公園原有日治時期台灣瓦斯株式會社、台北市煤氣有限公司,因此保留了一些遺構在此。入口處的一間紅磚屋是做咖啡廳使用,一間是多功能展演廳,基地上最高的量體是煙囪,後方的遺構都不對外開放。都市藝術方塊是公共藝術也是小展間但現在變成管理員的空間。旁邊商業大樓一樓裝設塗鴉牆,每次去都會有很多新的塗鴉。

台北戲院
建於1955年,它是武昌街二段電影街上第一家且最大的戲院,採單一大廳制,座位數多達1800席。因電影產業轉型、沒落而歇業,現為西門町最大的廢墟,因產權問題而無法拆除,民國95年因火災而燒毀內部與屋頂。
台北藝穗節與電影公園
電影公園也曾是台北藝穗節的活動場地之一,早在2008年第一屆它就是開幕遊行的起點,08、09年時多功能表演廳也舉行過演出,甚至2017年在Wooloomooloo也曾作為表演場地,那為什麼這些年來藝穗節不在發生於這裡了呢?因為沒有合適的空間。多功能表演廳它的淨高度不足與空間不夠大也就不適合戲劇表演的演出。

活動類型與目標客群
利用西門町的特色,大量年輕族群將會是我的目標客群,來這裡演出的都會是年輕的劇團創作者,這個地方就像一個社交空間,而不會是一個正式又拘謹的場域。除了戲劇演出之外,電影街上的活動也會延伸到此處,像是電影宣傳會、影展等等。西門町常見的街頭演出、簽唱會,或是商業活動及演講活動也可以在此進行,或是一些學校社團聯演、畢業作品發表。戶外上演的環境劇場將可以讓一般人不用進到場館內也可以接觸到戲劇活動,能吸引更多潛在的觀眾進入劇場。藉由場地的設置,讓台北藝穗節重新在這裡上演。依然會保留原有的後街文化活動,提供遊客與居民共同休憩的空間。



動線規劃
主要動線在武昌街二段,未來希望將台北戲院改造後,讓一些人潮從台北戲院旁邊引入電影公園內。基地後方設置地下停車場進出口,方面布景與設備的運送,卸貨後利用貨梯搬到劇場中,避免影響武昌街二段的主要人行動線。基地內的量體會以廊道與平台串聯,除了作為觀看下方表演區地看臺,也讓活動延伸到各個角落。

量體與動線操作
1.原有動線集中於武昌街二段,但基地位於電影街末端,電影街人潮活動難以延伸。
2.台北戲院改造,一樓對外開放,如商店使用,導入部分電影街人流。
3.遺構煙囪前方保留廣場空間,未來可做環境劇場演出之場地,入口處原建物保留並留設小廣場,亦保留後方建物外圍設置之塗鴉牆。
4.量體置入,圍繞煙囪廣場,營造出中心的活動場域,但具有封閉性。
5.移除煙囪廣場後方量體,利用廊道串聯台北戲院、WOW舊址與電影公園之活動,廊道可成為看台。
6.較封閉的空間設於高樓層,開放低樓層空間,引入戶外與半戶外之活動,維持空間通透性。

全區配置圖

臺北戲院改造想像圖
台北戲院改造:共創空間
將會保留原結構,一樓空間對外開啟,二、三樓搭設 空橋與電影公園串連,將民眾從台北戲院引入電影公園。內部置入新的量體,包含劇團工作室、100席黑盒子、藝文與商業空間等。六、七樓原為增建的包廂區,屋頂重建後上方可做戶外劇場的場地,將整個台北戲院轉換成藝術活動的共創空間。






一樓量體較少,通透性高,大廳挑高,兼具表演場地功能。二樓具備平台,平台旁跟室內都有商業空間,不一定要進到場館看表演也可以來逛,右側可連結到Wooloomooloo咖啡廳那一棟與台北戲院。三樓右側配置一個小的50席的黑盒子劇場。四樓主劇場區域設置200席黑盒子劇場,左側為大廳,三四樓右側區域為劇團準備空間,包含貨梯、梳化間、衛浴,不對外開放。五六樓除了200席黑盒子外工作空間外,也有一些平台跟藝文空間可以進行演出,也可做排練場地使用。



第一張是遺構與塗鴉牆之間的空間規劃為一個小的戶外劇場使用。第二張是二樓的商業區域,第三張是200席黑盒子大廳外的戶外階梯,人們可以坐在上面看下方的活動。


200席黑盒子劇場
除了一層的舞台跟觀眾席區域之外,第二層可作為工作廊道,也可安排一些觀眾席,最上層為貓道空間,未來會架設劇場燈與絲瓜棚,總淨高9米。黑盒子劇場內常見的座位型式分為四種,均是使用活動式的觀眾席,劇團依照表演需求來決定要哪一種,最常見的是單面式,一邊是觀眾一邊是舞台。


平台上、廣場上、劇場內、藝文空間裡都可以有活動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