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千座森林

形式生命與物質的自發行為

設計者:葉祐銘

指導老師:張建翔

「石匠被這樣一個事實迷住了:用來舉起石頭的能量沒有消失;它長時間地保存在那裡,從不減弱,它就隱藏在石頭中,直到有一天那塊石頭突然滑落,砸到一個路人並致死…。」

 

形成空間的集合包含兩個元素,可精準計算的幾何量度與無法分割的物質密度,橫跨空間的形式到場所的精神。其中可測量的幾何形式為建築帶來穩定的秩序,利用不同單元的排列組合制定邊界與邊界的性質,以此讓空間的局部到整體都是可被預期的。這種可預期的穩定是實踐建築的重要因素,也是我認為建築與其他藝術類別最大的差異。儘管這是如此的重要,但城市對量度的追求是否已經超越了界線 ?

 

對於量度諸如可預期、穩定、精確等特質的追求,同時也代表著物質自身的自發行為、個體間的突變差異等屬於局部的特質都將遭受消磨或甚至無視,因此材料的形式被選擇性的肯定,並統一以笛卡兒座標系的點線面重新塑造,使用者也成為被空間定義的對象,最終可能導致的是城市在迭代間逐漸失去自身的精神,徒留形式的軀殼。

 

面對大量機能需求不得不以複製形式應對,同時卻又導致精神消亡的城市,我想為其植入另一股與唯一相反的秩序,利用存於物質中更微觀的自發行為、潛藏能量與都市內部個體的累積差異作為空間質變的能量,利用局部的特質演化出不同於量度拼貼式的整體,是整體的整體,並藉由兩股秩序並置產生的衝突激發可能的未知空間形式與場所精神。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