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地上煙火

形式生命與物質的自發行為

設計者:葉祐銘

指導老師:張建翔

/ 議題 /

B10313048-01.jpg

當今都市在建構空間的方式,是否傷害了都市自身的內部活動與場域精神的發展 ?


一個空間的存在是為了什麼 ?


在實務上,當都市在生成一個空間時,為了讓所使用的資源都能發揮自身最大的效益,在事前會通過許多分析與計算,制度也訂定了許多條例,讓所有空間不論用途,都能確保原本該提供的服務、該發生的活動都不會被遺漏,同時保持著城市運作的秩序。


所以我們傾向使用模矩化的商品,不論是單元空間、系統家具等諸如此類的用拼貼方式來構成都市的單元,這樣的空間設計流程既穩定又彰顯效益,是都市空間基於實務面上的必要手段。


然而在這種先是機能、目的,才是空間的操作思維下,整體都市環境將漸漸趨向統一,”統一”不單指硬體形式上,同時也發生在內部活動與精神感受,也不單單僅限一個城市,而是各城市之間彼此逐漸失去差異,使得許多局部、地方性的特質被邊陲化最後消失,而密集且重複的空間也麻痺了人們對於環境的感知,從缺乏到不再對空間具有想像能力,最終空間徹底成為機能的附屬品,在兩者之間形成制約,當這樣的局面已經發生時,空間究竟是為誰設計的 ?


因此,當我對這樣的都市空間提出質疑時,便開始思考,如果將空間中一切的機能與目的都拔除時,城市會變成什麼樣貌 ? 活動又會發生什麼變化 ?

這樣子的空間又該憑藉著什麼生成呢 ?


沒有機能、沒有目的的空間在工業思維中很難想像,但在自然環境中,空間的發展從來都不需要機能或目的,山脈因板塊擠壓而生;峽谷受溪侵蝕;森林被陽光餵養,所有的空間皆是不同物質對於環境能量共同反應而形成的一個狀態,這個狀態是不停隨著個體變化而變化,過程中沒有支配者也難以預測,這種生成方式雖然不穩定,卻能在保持所有個體話語權平等的同時又開創新的空間形式,因此,我利用這層物質粒子與能量間的關係,將這種空間的生成邏輯用來重新塑造都市空間的樣貌。

/ 基地 /

B10313048-02.jpg

基地是以仁愛路作為軸線,並框選沿途的街廓,我稱仁愛路為權力的軸線,這也是選擇以此作為框選基準的原因,因這條軸線的兩端都存在一個代表不同指標的建築物,一方是象徵政治權力的總統府;另一方則是象徵資本支配的臺北101,政治與資本同時也是在發展都市空間時掌握最多話語權的兩個要素,在這之間的空間會受到這兩者的支配影響,而我的設計則是想挑戰空間支配者的定位,因此選擇這個範圍作為我設計的基地。

/ 操作方式 – 形式生命 /

接下來我深入物質粒子與能量場這層關係,如何在都市中找到環境的能量來發展空間 ?

B10313048-03.jpg

一個城市能不停運轉仰賴的是生活在其中從事各種活動的居民,因此我將人視作都市環境能量的單位,當人往同一個空間聚集時,建築物便產生如同星際間的引力效果,具有較強的吸引力,而為了描述各棟不同建築物間引力大小的差距與居民在都市內的移動軌跡,我構想了一套方式。


1. 先是依照人口密度計算出基地內概略的人數,也就是能量的總量。
2. 接著因為不同性質的建築物在原先的都市中聚集人數就有數量的差異,好比相同面積下的百貨公司人數高峰會比住宅區高,因此計算出不同大小的總能量占比。
3. 然後統整基地內的都市計畫使用分區圖,依照使用分區對土地上建物的限制,建立一個日常活動類別與使用分區的關係圖。好比上班時可能會去商業區,要睡覺時則回到住宅區。
4. 接著則是選擇不同使用分區的建築在都市交通網格上建立一條最短的路徑,做為模擬出的居民日常移動軌跡。
5. 利用這樣子的方式產生數條軌跡,並讓這些軌跡隨著能量場變形。
6. 而不同軌跡也會相互吸引,接近的會慢慢聚集在一起。

B10313048-04.jpg

最終,這些利用原先都市網格的軌跡會在能量場的影響下形成一個新的紋理,如同圖上所呈現的樣子,在這新的紋理中,有許多地方因重疊了諸多軌跡而形成一個節點,我則選擇仁愛圓環附近這個節點往下發展空間。

/ 操作方式 – 物質的自發行為 /

有了能量場產生的新紋理後,為了討論個體與能量場如何互動,我把構成建築物的單元從樑板牆拆分成更小的材料粒子,原因是不同材質在最細微的局部構造上是截然不同的,然而在模矩化的流程中,不論石材金屬木材,皆被以樑板牆的形式製造,而我想保有並強調這些局部、地方性的差異,因此用更微觀的單元去構成空間。


用一個例子說明,一棟大樓的樑板牆被炸至崩壞的時候,再機能上來說空間基本就不存在了,但若把時間暫停,那些四散的粉塵、失去平衡的鋼筋水泥創造出一個不同空間氛圍,這時構成這個空間的單元就不再是樑板牆,而是一粒粒水泥砂子。

 

我討論了三種不同的反應方式來針對節點附近的建築生成空間。

B10313048-05.jpg

節點上建物 : 當建築量體處在節點上時,會因為來自多個方向的能量聚集而受到推擠扭動,內部空間變得極不安定,牆與板之間的界線也因錯移而模糊,不再是重複單一的排列組合,始人重新摸索、感知環境。

.1

B10313048-06.jpg

.2

節點周遭的建物 : 節點周遭量體受能量場侵蝕而形成未知的負空間,藉由侵略的形式強制破壞原先建築的機能與活動方式,當原有使用方式的空間不再存在時,新形式的空間將使得使用者不再受空間制約。

B10313048-07.jpg

受變形作用的粒子將隨著新紋理在都市環境內形成一個屬於城市自身的流動空間形式,把各自獨立、拼貼零件的城市部位連結成一整體。

.3

藉由這三種不同的反應方式,我在原先的都市架構上創造另一種形式,新的動線方式打破原本二維平面的道路網格,把原先只在量體內的活動揉和在一塊,而這種形式因在生成時就不具特定的機能或目的,因此當把原先的機能重新置入回去時,可以讓人重新思考原先活動的其他可能性,進而發展出新的活動與空間體驗,激發對於都市空間的想像。

B10313048-08.jpg
B10313048-09.jpg
B10313048-10.jpg
B10313048-11.jpg
B10313048-12.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