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Inside-Out、Outside-In、Nature三個角度發展量體型式
A. Outside-In :根據風土建築樣式,配合周邊量體高度,發展豬主要量體形式
B. Inside-Out :根據內部機能與空間環境營造,取決不同空間之開放程度,以及兩邊之輕架構
C. Nature:根據環境分析,選擇開口位置及開窗方式
聽.建外澳
外澳國小校舍活化再利用
設計者:夏于烜
指導老師:陳世堂
宜蘭的外澳國小
動機:
位於宜蘭外澳的這間國小的問題是因為校舍被檢驗出鋼筋氯離子過高、及耐震係數不足,因此學生被迫轉學、被迫廢校。
當他們聽到要被迫廢校時所有師生和家長用彩繪的方式希望學校能被列入歷史建築,並保護自己學校的教育權。(如圖一)

從基地分析中可以看到這裡是一個被大自然包圍且吸引出許多觀光客,這裡有衝浪、飛行傘…等動態活動(如圖二)

但般遊客對這些活動的認知和使用方法並不是很了解,因此我將海陸空的教學納入我的基地活動,並讓這所學校1.學生訓練成未來教學種籽成員2.學校可以得到永續教育權(如圖三)

建築操作手法:
因為這裡不同動態活動產生不同的速度,因此從這些速度探討空間與速度的關係 (如圖四)

站在記憶起點 外澳國小感受火車的速度是線性的且快速,前一秒還是現在,下一秒就變過去,教室空間是新舊空間的結合,體驗飛行中所看到的世界、一樣的基地不同的教室,新舊併陳的教學體驗,讓小孩產生不一樣的認知,進而對於周圍的環境和舊有記憶碰撞出新連結。(如圖五)

飛行傘飛翔時是因為氣流影響飛行的軌跡,而啟航速度與下沉速度都不太一樣,每次的飛行都是通往不同的路程不同的體驗、因此飛行傘空間設置為通往各點的過道、虛空間為主;從飛行傘教學空間可以看到不同目的人因氣流(螺旋)、有人快、有人慢、有人往上、有人往下….. (如圖六)

衝浪空間是遊客接觸到的第一站,咖啡廳量體空間就像飛行傘剛要起飛,並融合到地景,往屋頂走像是走在浪裡的體驗阻力(如圖七)

-弱化建築量體並與地景結合、讓自然成為校園的主角
-結合當地資源,讓外澳國小能保有永續的教育權(如圖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