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Inside-Out、Outside-In、Nature三個角度發展量體型式
A. Outside-In :根據風土建築樣式,配合周邊量體高度,發展豬主要量體形式
B. Inside-Out :根據內部機能與空間環境營造,取決不同空間之開放程度,以及兩邊之輕架構
C. Nature:根據環境分析,選擇開口位置及開窗方式
Lost Canal Proposition
旭川大樓階段性改善計畫
設計者:許芳儒
指導老師:許伯元

基地位在基隆市中心,原為日治時期開鑿的運河—旭川,因旭川交通便利而促成基隆成為當時經濟重鎮,孕育了北台灣漁獲批售中心—崁仔頂魚市。後來隨著市區發展、面積擴張,始與河爭地,旭川被加蓋並興建起三棟住商混合大樓,讓原河岸住戶遷入。
目前使用年限皆超過二十年,因河床底下垃圾淤積、生活汙水排入而累積大量沼氣,政府正計畫將其整治拆除。


位處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富含人文底蘊,發展能量十分充足,期望青年回游並建立與該地連結,但若一昧強行拆除可能造成現有基地紋理與文化脈絡的破壞、仕紳化、魚市衰微等問題,故提出漸進式改善策略逐步改善旭川大樓,釋出綠帶與親水空間,比起強制拆除將更有時間建立新連結,於文化上、動線上抑或情感上。

依據三街廓基地特性配置:
3rd block靠近委託行街、仁愛市場(基隆最大果菜市場),配置共享辦公室;
2nd block崁仔頂魚市所在位置、舊官道通過,轉型作為觀光魚市並置入官道休憩節點;
1st block擁有靠海港最佳視野,設置water treatment park吸引車站、廟口人潮,作為基隆港新地標。

- 基地周遭紋理延續、商業連續性
- 於長條型基地上點狀配置廣場,引導人流
- 點狀設計活化官道,置入停留節點
- 住宅層服務核配置考量開放空間視野、動線長度

設計上採用可以快速興建的方式,將舊有結構部分拆除、局部露出旭川河面,其上採用輕量的模矩化木構單元。在階段更新的過程中這些模矩也可以搬運至別處再利用,降低土地的負荷,施工快也對居民生活影響降至最低。

Shared Office /
鄰近的委託行街由於今日購物形式的轉變而沒落,逐漸轉型為虛擬商店,設置共享辦公室供新創產業、個人工作室發展,展覽空間展示商品同時能達到宣傳效果。
Tourist Fish Market /
由於魚市容易濕滑、腥味較重,將居民、觀光客、魚販動線分離;官道一側設置休憩點,另一側為活體水產區,與魚市空間有所區隔。

Dwelling Area /
住宅層則主要以開放空間視野作為主要考量進行配置。透過單元的堆疊,出挑或退縮,有機會釋放出一些綠化空間、有趣的外部空間,也豐富了立面,同時透過「瑣碎」的建築語彙,去回應基隆特色的有機巷弄紋理。

Water Treatment Park /
目前汙染問題在上游政府已淨化至水清無臭,第一個街廓最接近出海口,配置淨水公園,遊客能透過觀測口、水質檢測站看到旭川被淨化的流程。除生態效益外,淨水公園也作為基隆港區的新地標吸引人流,提升休憩、環境教育價值,透過現地處理方式,以佔地面積相對小的礫間接觸法進行淨化,期望居民可以更重視水資源。
都市中人類不再是與河爭地,而能學習與河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