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Inside-Out、Outside-In、Nature三個角度發展量體型式
A. Outside-In :根據風土建築樣式,配合周邊量體高度,發展豬主要量體形式
B. Inside-Out :根據內部機能與空間環境營造,取決不同空間之開放程度,以及兩邊之輕架構
C. Nature:根據環境分析,選擇開口位置及開窗方式
伯大尼家園X寄養社區
設計者:黃絹雅
指導老師:李金威
[議題與研究]
現代人每10人就有一人患有心理或精神相關疾病,
而鎖定受到家庭暴力及性侵的兒少安置中心,而了解現有台灣體制下及機構缺失,實際訪談。
醫院不單單只是拿藥的單一功能,而是空間也可以療癒來到這個場域的病患或民眾。
-
人與人的互動
-
人與自然
-
來自新的感官刺激
探討的是
空間在淺移默化下能輔助軟性設備(教養、治療),達到更好的效果及行為上的改變。
/ 以自然、遊戲療法 – 來減緩疼痛及焦慮等負面情緒。
[基地分析與使用對象]
/伯大尼兒少家園
交通動線/ 地西側面臨保儀路寬12M, 且有未來學校的預定地, 可為主要活動出入口位置 ; 南側10M的忠順街二段延伸至木新路二段與社區相鄰,可釋放空間增加與社區相互連結的機會。
日照風向/ 築配置上應減少東北向迎風面, 東南向的採光較佳, 可作為建築物主要活動及視野之方位;夏天有舒適之西南氣流, 西南向可增加開口以利建築物散熱通風。
基本架構下去變形+CONCEPT+故事
[概念]
keywords延伸-
自然、遊戲治療,形式及元素有所重疊,用手繪來延伸,個人從童話及動畫,空間的想像與故事性。
整體意象-
高山上的方舟意象,在載浮載沉的高樓大廈,願大人與小孩不論有無宗教都可以得到救贖。希望建築物在無形之中,就是個心靈放鬆及寄託的場域。
[設計階段]
公共層-平面圖
A公共層 B安置/寄養社區 C宿舍/教會(堂) D斜坡地形-區分四個區域
有基本空間計畫/ 量體配置 地面層多為公共層,因為逃生法規安置住宿單元限制在1-4層,在園區內座山坡延伸上4樓寄養單元,也讓小孩在園區內拉長活動、奔跑的範圍。教堂、宿舍需要光及神聖的空間放置在頂部,也偏向靜態。
四向立面
-
東側為社區入口意象-大的開口
-
北側-阻擋東北季風-設計為小開窗
-
南側-高層位置可遠眺後山及景美溪
-
西側-安置兒童回家路線及風景,如層層山坡上的小村落
模型拍攝的空間情境圖
A-1.圖書館/走廊/戶外垂直動線-商業空間/B-安置空間採光中庭
D-孩子戶外斜坡/C-教堂-精神寄託/南側-開口/B-安置單元-家的符號意象
B-安置單元與單元以外的廊道-人們交流空間/B退縮的通透廊道-保有適當的自然採光/A-B從公共層的中庭望向上層住宅單元/A-圖書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