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Inside-Out、Outside-In、Nature三個角度發展量體型式
A. Outside-In :根據風土建築樣式,配合周邊量體高度,發展豬主要量體形式
B. Inside-Out :根據內部機能與空間環境營造,取決不同空間之開放程度,以及兩邊之輕架構
C. Nature:根據環境分析,選擇開口位置及開窗方式
翻轉鄉村-關山在地新型態市場
設計者:吳蘇庭
指導老師:邱韻祥
/田野調查/
關山的在地性,包含多元族群、族裔空間、米的文化、山與田的景象、在地老屋等等,其 中多元族群包含了布農族、阿美族、客家人、閩南人與來自印尼、越南等地的新住民。
藉由調查多元族群”食”的文化,發掘以在地農作讓不同族群產生食的交流,促進多元族群融合的可能性。
關山的空間包含三個主要族裔空間,分別是土黃色區塊的布農族、紅色區塊的阿美族以及藍色區塊的漢人, 漢人又以客家人為主;此外,下面的藍色區塊為關山都市計畫區,從圖上也可看出量體多集中於此。
不同族群生活重疊的部分有兩區,分別是都市計畫區的範圍以及上方的米國學校,活動的性質則分別為生 活機能的採買,以及米國學校偶爾的表演活動,然而,不同族群的活動並未交集。
/議題/
從前頁分析中我發現幾個關山現有議題,包含一是關山的族裔空間斷裂;二是多元族群中,關山缺乏新住 民的族裔空間;三是關山具備豐富的人文,卻少為人知;最後則是該如何利用空間,才能讓不同族群融合 而非同化。根據這些議題與前面提到以在地食材進行食物的交流來促進族群融合之可能性,我提出,以地 方創生的思維去針對議題,以在地農產發展共同的新產業,藉由新產業來連結不同族群,產生文化磨合來 發展現代關山的在地文化。
/選址/
為回應地方創生需要產業發展與人的參與,利用地方資產盤點圖找出資產較密集的區塊,再針對此區塊 做更詳細之分析。
呈上,此區塊位在都市計畫區內
-
找出此區主要商店位置,多位於主要道路台九線兩側
-
接著找出在地的特色建築,發現以舊火車站為端點的街區為舊有中心街區,然而現況已沒落
-
現況為上方廟宇與市場周邊較為熱鬧(如紅色圈)
-
因而將基地設在現況市場之位置,延續市場帶動之居民活動,並融入更多在地文化,發展出有別於傳
統市場之在地產業,作為文化聚集與地方創生的部分之一。
/基地分析/
基地面積約為2500米平方,建蔽率60%,建築面積約為1500米平方
/建築企畫/
以現代建築的手法與地方創生思維,融合關山的地域性,創造一個可以磨合新舊文化 的場域來展現關山的地方特色。
呈上,根據概念置入四個program,分別是保留原有市場機能、多元族群以食物交流 的空間、能展現族裔文化之空間以及展現文化磨合下的市容。
根據program,將主要空間分為傳統市場、農夫市集、文化市集、多元美食以及人文走廊五個空間。
/空間企畫/
將五個空間定位成維持原有居民生活機能、農民創新展現、發揚與連結原有族裔空間、多元族群文 化交流以及在地文化展現。
A.傳統市場會維持固定攤販以及老闆與顧客面對面交流的方式
B.農夫市集因應農夫的創新則沒有固定的攤販型式,但仍維持攤販面對面交流的方式
C.文化市集則為了展現族裔特色,在空間上會有較明顯的分區,但為保留部分交流,會將整體 空間至於半戶外
D.多元美食則為促進文化交流,會採用視線上開放的空間配置,但考量機能,會將整體空間至 於室內
E.人文走廊則會藉由開放空間的領導至市場內部的建築空間
此圖為對於環境之策略,從空間的使用時間與活動,推測不同空間所需環境,並藉由控制通風、 採光與隔熱的手法營造環境。
/設計發展/
根據機能需求,將傳統市場與農夫市集至於一樓,多元美食與文化市集至於二樓,人文走廊則 至於一樓,作為市場的起點或終點,扮演畫龍點睛的角色。
此圖為在地風土建築之樣式研究,發現其共同特色包含屋頂與屋身比例約為一比一,以及公共 建築的立面上,中心位置有垂直向之紋理。
從Inside-Out、Outside-In、Nature三個角度發展量體型式
A. Outside-In :根據風土建築樣式,配合周邊量體高度,發展豬主要量體形式
B. Inside-Out :根據內部機能與空間環境營造,取決不同空間之開放程度,以及兩邊之輕架構
C. Nature:根據環境分析,選擇開口位置及開窗方式
此張圖為立面與剖面的初稿,以及對空間的想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