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Inside-Out、Outside-In、Nature三個角度發展量體型式
A. Outside-In :根據風土建築樣式,配合周邊量體高度,發展豬主要量體形式
B. Inside-Out :根據內部機能與空間環境營造,取決不同空間之開放程度,以及兩邊之輕架構
C. Nature:根據環境分析,選擇開口位置及開窗方式
Porosity City
都市水岸新生活提案
設計者:魏擘
指 導老師:蘇重威
概念和議題

因過去的運輸、經濟樞紐、農業灌溉等關係,過去的城市常沿河而建構,人與河的關係在依存和畏懼中巧妙共存,在台灣都市區中的河流,大部份被加蓋成馬路、停車場、市場。人們常為了短暫的土地利用和都市發展利益,追求每一分土地的極致利用。

都市發展後,居民追求居住品質渴望綠帶和休憩空間,在閒暇之餘往未發展的郊區移動造成動線阻塞,政府又必須修築更多動線再次扼殺了都市和都市周遭的公共空間或綠帶。我期望能在一條在都市中尚未被過度阻隔和扼殺的河川中早先做出通盤規劃,讓居民和河岸關係轉化成更多可能。
多孔性概念運用在區域規劃


多孔性(porosity)意味著模糊的邊界-想像植物的細胞壁,它既有效地維持著內部運轉,又從未抵抗內在外部因素的傳遞。
蜿蜒的河水柔化了城市的剛硬,相較同面積的的綠帶,線性的河岸能影響的周遭範圍更為廣大,更能夠連接上下游的生態帶,形成一個循環的大範圍城市生態系統。因此我將聚焦在都市中的支流水系,希望能藉由這次設計,去重新思考一個對這類 城市與水文新關係的態度
基地位置和優勢

基地位於新北市板橋區浮洲地區館前西路以南、鐵道以北湳仔溝沿岸,基 地有幾項發展問題,高架橋進入板橋時,抑制了浮洲至水岸的可及性;火車在板橋站和捷運在亞東站和板橋車站時,除館前西路鮮少有適合的動線,讓浮洲居民能方便的使用公共運輸;板橋鐵路地下化時,獨漏僅與板橋都會區隔著一條河的浮洲,阻隔了河岸也分割了上下浮洲。
基地初步配置

基地初步設計草圖
位於基地最北段靠近大觀橋的湳仔溝兩岸,為規劃全區中唯一車行動線有經過左右岸,人行親水頃向會較為降低,變做為保留原始地景;在串接兩岸人行動線上,初步計畫為利用大型造型平台在不同高層上接觸河岸,利用高層差避開車行的大觀橋,增進兩岸聯繫。


向西連接台藝大,向東連接高密度住宅區(本案設定為青年住宅等公宅),此為滿足大量住戶的公共空間和戶外休憩空間;兩岸連接上利用不同高層的平台並做出實驗性的垂直性綠帶(都市農業觀光),左右岸皆有大量廣場和商業休憩 空間希望能聚集大樑人流和活動。

基地最南邊,左右兩岸皆為高密度住宅單元,在規劃上刻意將靠河岸之一側讓出公共設施和空地讓建築正立面面向河岸,並置入許多小型機能量體(飲食、休閒、購物空間),讓居民在居住之餘,能多使用這個空間。
基地設計細節圖說



岸旁生活形態經由量體靠河處後移而正向河川,建物間邊界模糊,將親水機會讓與公共空間和疏通景觀。
將住宅單元向上擺放,地面層和低樓層布置公共空間。
重新塑造路橋下空間,保留街頭自由性創作,是為街頭藝術創作展覽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