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關山車站關山車站

與地方自明性結合之車站

設計者:呂鎧安

指導老師:邱韻祥

舊車站.jpg

「車站是故鄉的門戶,是鄉愁的城堡。」


車站作為城市的入口,與城市的關係密不可分,但現今社會中城市發展快速,與車站發展速度不一,導致台灣絕大部分的車站的意象都與當地自明性脫節。本設計選擇全台唯一人口數未達一萬的小鎮 - 關山鎮,當地歷史及景觀資源豐富,有著一定程度的自明性,故挑選關山車站作為本設計主題。

全區.jpg

規劃範圍 - 以能輔助車站之周邊功能為主之公共用地及道路範圍。
關山車站 - 補足現今車站之不足且提高關山自明性,並且能與關山特色的山景對話。
服務中心—提供登山客短暫休息,以及當地居民舉辦活動之用,讓兩方面的人在此匯集、交流。
站前廣場—關山車站做為關山人流匯集點,站前廣場提供人流交流、活動之場域。
鐵路廣場—藉由含有鐵路意象之廣場將車站與舊車站歷史建物連接,將主軸線改向重現關山歷史風貌。
停車場/上、下客區—將車行動線整合至一區除了與人行動線分離,減少交通阻塞問題,也建立車站園區主次分別。

develop.jpg

車站量體發展過程
經過分析車站類型後採用跨站式站體接前後站並提高視野,以及車站的存在感並且與城市後方的中央山脈對話。因應舊車站與關山特色點-親水公園設定車站出入口來,將站體軸線旋轉過後偏離原本的都市紋理軸線,將出站動線轉向舊車站,將車站的轉角用弧線表現出自然的意象來跟中央山脈對話,將屋頂分層引進自然光來解決站體過深日照無法抵達的問題,帶入帶狀式地景建築乎穎珊的意象,同時將視野帶往更高處。

service center1.jpg
service center2.jpg
service center3.jpg

服務中心量體發展過程
首先我希望車站園區內的量體能互相對話且保有一定的關聯,所以先取出站體錯落屋頂的特色後旋轉90度將平面的分層轉為立面上的分層,再來是與關山鎮上的周遭建築對話,鎮上大部分建築為三層的透天厝,每一層都會因為使用功能不同會有些許變化,使用功能上大部分都是一樓為商店,二樓是住家的活動空間,三樓則是臥室。將使用功能結合後的服務中心,一樓為商店使用,內有機車租借站、火鍋店、診所,三者皆是為了保有基地原有的商店,二樓的活動中心就如住家的活動空間聯繫著關山居民,三樓則是提供給前往紅石林道的登山客們臨時過夜的背包客棧。將量體退縮路邊讓出人行空間後再增加戶外樓梯強化二樓的活動中心與站前廣場的連接。

section.jpg

車站配置
在泡泡圖中車站主要以候車大廳能抵達個服務空間為核心,而辦公空間只需提供售票室與候車大廳連接,套到車站的配置圖中,將候車大廳配於前站出口旁,希望藉由等待的時間觀看觀山風景提高在地自明性

bubble.jpg

人流停滯的空間再中央壓低的空間中,並且分隔出出站與進站的人流。

green building.jpg

綠建築手法
利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將兩側的進氣孔設於下方,中央降低的屋頂除了採光也是將熱空氣排出的出氣孔。
設置導光板將直光反射至天花板,再利用天花漫射光提高室內亮度並降低直射光的不適感,平均室內的照度。
利用double skin達成前兩項所述並同時隔絕關山冬季時風飛沙的困擾。

bottom of page